RFID是英文"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"的缩写,中文称为无线射频身份识别、感应式电子芯片或是近接卡、感应卡、非接触卡……等等,是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。根据英国Pira的研究,很可能在未来几年会对包装、印刷和纸张的重要影响中,其中一项技术即是RFID射频识别标识
最简单的RFID系统是由卷标(Tag)、读取器(Reader)和天线(Antenna)三部分组成:当卷标进入磁场区域后,接收的读取器发出信号,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(Passive Tag,无电源卷标或称被动卷标),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(Active Tag,有电源卷标或称主动卷标);读取器读取信息并译码后,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的处理,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其它的软硬件支持。
根据美国零售连锁业联盟的估计,美国几大零售业者,一年因为货品管理不良而遭受的损失高达七百亿美元。宝碱公司(Procter & Gamble)前任行销副总Kevin Ashton就有切身之痛,1997年宝碱公司的欧蕾保湿乳液上市,商品大为畅销,可是太畅销了,许多商店货架常常空掉,由于商品太多、查补的速度又太慢,“我们眼睁睁的看着钱一分一秒从货架上流失。”Ashton表示。他花了两年找到了答案,就是将RFID取代现在的商品条形码(Bar Code),它就变成零售商品的绝佳信息发射器,可以变化出千百种应用与管理方式。在宝碱公司(P&G)和吉列公司(Gillette)的赞助下,美国麻省理工学院(MIT)两名研发RFID应用技术的教授Sanjay Sarma和David Brock,成立了自动ID中心(Auto-ID Center),专门研究RFID电子商品条形码,成立的日期1999年10月1日正是条形码问世25周年。除了总部在School of Engineering, MIT,另外在英国(Cambridge University)、瑞士(St. Gallen University)、澳洲(University of Adelaide)、日本(应庆大学)、中国(复旦大学)都有设立分部(http://www.autoidlabs.org/)。
二、RFID之特性
(一) 数据的读写(Read Write)机能:
只要通过RFID Reader即可不需接触,直接读取讯息至数据库内,且可一次处理多个标签,并可以将物流处理的状态写入标签,供下一阶段物流处理的读取判断之用。
(二) 容易小型化和多样化的形状:
RFID在读取上并不受尺寸大小与形状之限制,不需为了读取精确度而配合纸张的固定尺寸和印刷品质。此外,RFID TAG更可往小型化与多样型态发展,以应用在不同产品。
(三) 耐环境性:
纸张一受到脏污就会看不到,但RFID对水、油和药品等物质却有强力的抗污性。RFID在黑暗或脏污的环境之中,也可以读取数据。
(四) 可重复使用:
由于RFID为电子数据,可以反复被覆写,因此可以回收标签重复使用。如被动式RFID,不需要电池就可以使用,没有维护保养的需要。
(五) 穿透性:
RFID若被纸张、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或非透明的材质包覆的话,也可以进行穿透性通讯。不过如果是铁质金属的话,就无法进行通讯。
(六) 数据的记忆容量大:
数据容量会随着记忆规格的发展而扩大,未来物品所需携带的资料量愈来愈大,对卷标所能扩充容量的需求也增加,对此RFID不会受到限制。
三、RF之使用频率现况
为避免各国无线电频率使用标准不一,造成使用上的混乱与困扰,国际上大多遵守国际电信联合会(ITU)的规范。目前RFID使用的频率有6种,分别为135KHz以下、13.56MHz、433.92MHz、860M~930MHz(即UHF)、2.45GHz以及5.8GHz,其各有特色和缺陷。135KHz以下传输距离短约10公分左右,通讯速度慢。此频段在绝大多数的国家属于开放,不涉及法规开放和执照申请的问题,因此使用最广,主要使用在宠物、门禁管制和防盗追踪。13.56MHz薄化的效果最佳传输距离为1公尺以下,代表性应用为会员卡、识别证、飞机机票和建筑物出入管理,通讯距离10公分左右的近距离非接触式IC卡发展快速。UHF频段的RFID标签最远可达近5公尺的传输距离,可大幅提升现阶段的应用层次,通讯品质佳,适合供应链品项管理,但有各国频率法规不一的问题,现有的使用者频率腾挪问题必不可免,否则跨区应用必然会出现管理的盲点。
四、RFID与条形码之差异性比较
目前全球以千亿计的大小商品,都靠着产品上一条条粗细不一的线条(条形码)来辨别身分。但是条形码只能记载着产品简单的背景,例如生产商和品项名称,而且还得透过红外线接触扫瞄才能读取数据。更重要的是目前全世界每年生产超过五亿种商品,而全球通用的商品条形码,由十二位排列出来的条形码号码已经快要用光了。条形码是只读的、需要对准标的、一次只能读一个、且容易破损;而RFID是可擦写的、使用时不需对准标的、同时可读取多个、坚固全天候使用,可不需人力介入操作。所以Bar Code是有可能被RFID标签替代的(如图一)。

|